第一章:第一次危机(1949-1951)——建国初期的经济崩溃与新政权的应对
#### **1. 危机背景:战争遗留的“烂摊子”**
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,国民经济几近崩溃。**国共内战**(1945-1949)和**抗日战争**(1937-1945)的长期破坏导致全国工农业产值暴跌。数据显示,1949年工业产值仅为战前(1936年)的50%,农业产值下降25%。城市中恶性通货膨胀肆虐,以上海为例,1949年5月的物价指数较1937年上涨了**36万亿倍**,货币信用彻底崩盘。农村地区因土地高度集中(占人口5%的地主拥有50%的土地),贫农与地主矛盾尖锐,生产力极度低下。
与此同时,**财政赤字**高达财政支出的70%,新政权面临严重的资源短缺。国民党退守台湾时卷走大量黄金储备,进一步削弱了大陆的经济基础。国际环境上,西方国家(尤其是美国)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,仅有苏联提供有限援助。
---
#### **2. 新政权的三大紧急措施**
##### **(1) 统一财经与稳定物价**
- **人民币发行与旧币收兑**:1948年12月,中共在解放区发行人民币,逐步取代国民党法币、金圆券及地方货币。至1950年,全国货币统一完成,为经济整合奠定基础。
- **打击投机资本**:针对上海等城市的投机商囤积居奇,陈云主导的“银元之战”和“米棉之战”通过集中抛售物资、收紧银根,迫使投机资本破产。1950年3月,物价涨幅从每月30%降至0.3%。
- **统一财政收支**:1950年3月,政务院颁布《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》,集中税收、物资调配和现金管理,终结了根据地时期分散的财政体系。
##### **(2) 土地改革:重构农村生产关系**
- **《土地改革法》实施**:1950年6月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》颁布,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,实行“耕者有其田”。至1952年底,全国约3亿农民获得7亿亩土地。
- **阶级斗争与动员**:土改通过“诉苦会”“批斗会”发动贫雇农,没收地主土地财产。这一过程强化了基层政权控制,但也导致部分地区暴力扩大化(如华南地区处决地主超200万人)。
- **农业税与统购统销**:为支援工业化,政府通过征收公粮(占产量15-20%)和低价统购农产品,将农业剩余向城市转移。
##### **(3) 苏联援助与工业恢复**
- **“156项工程”协议**:1950年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》签订,苏联承诺援建50个重工业项目(后增至156项),涵盖钢铁、煤炭、电力等领域。至1952年,东北工业基地初步恢复,鞍钢产能达战前水平。
- **“一边倒”外交政策**: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,获得苏联贷款3亿美元(年利率1%),用于购买工业设备。苏联专家来华指导技术,中国则向苏联出口农产品和矿产。
---
#### **3. 抗美援朝:危机中的战略抉择**
1950年10月,中国出兵朝鲜,战争持续至1953年。这一决策虽加剧了经济压力,但也成为整合国内资源的契机:
- **财政动员**:战争开支占财政支出的30%,政府发行“爱国公债”并号召增产节约,1951年公债认购额达GDP的5%。
- **军事工业化加速**:苏联加大援助力度,优先发展国防工业。沈阳飞机制造厂、长春汽车厂等项目提前启动。
- **社会动员与意识形态整合**:通过“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”宣传,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,集体主义意识形态渗透至基层。
---
#### **4. 危机结果与代价**
至1952年底,国民经济基本恢复:
- **经济数据**: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.8%,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.1%,物价趋于稳定。
- **社会结构变革**:地主阶级被消灭,农村权力转移至贫雇农;城市中私营工商业接受“利用、限制、改造”,国营经济主导地位确立。
- **遗留问题**:
- **剪刀差扩大**:工农产品价格差额加剧,农民负担加重。
- **苏联依赖**:工业体系高度模仿苏联模式,技术自主性不足。
- **政治运动惯性**:土改中的阶级斗争逻辑为后续政治运动(如“三反五反”)埋下伏笔。
---
#### **5. 温铁军的核心观点**
- **“危机转嫁”论**:新政权通过土地改革将农村剩余提取到城市,以农业支持工业,完成原始积累。这种“内向型积累”避免了殖民地化路径。
- **战争的双重性**:抗美援朝虽消耗资源,但强化了政权合法性,并为工业化争取了苏联支持。
- **城乡二元结构固化**:统购统销和户籍制度(1958年)的雏形在此阶段形成,为后续城乡矛盾埋下隐患。
---
### **结语**
第一次危机的化解,展现了新政权的强大动员能力,但也确立了**牺牲农业、优先重工业**的发展路径。这种模式在短期内稳定了政权,却为后来的城乡矛盾、粮食危机(如1959-1961年)埋下伏笔。温铁军强调,理解当代中国问题必须回到这一“原始积累”的历史起点。
---